随着新文科建设在高校全面推进,外语教育再次引发思考和讨论。外语教育属于文科,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能置身度外,而是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发展“新外语”,突出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8月1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教学发展与创新系列沙龙第一期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本期沙龙以“立足新文科,建设新外语”为主题,由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郭海霞主持,各系室30余位教师参与活动。
首先,郭海霞副院长介绍了“新文科”概念的由来及新文科融合创新理念,指出“新文科”融合创新的理念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求变之路提供了指引。她结合自己所教英美文学课程,指出实现外语课程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并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以达到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课程的融合创新,外语教师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实践翻转课堂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问题的发现、讨论、探究和论证过程中感受收获和成长;她还分享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进行跨界融合的教学案例,正是这些跨学科知识的融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郭老师强调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适应从“演员”到“导演”和“教练”的角色转变。
之后,学院教师积极交流发言。薄振杰教授分享了参加暑期培训的收获,并结合翻译课程教学,探讨如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播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刘慧丹老师从自身教学出发,分享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通过对传统文科做加法,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并提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改进措施。吴梦姣老师介绍了暑期研修班中关于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模式,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并分享了实际课堂中可操作的模型和方法。张治国教授从外语专业变与不变的专业特性、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研究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周频教授结合自身研究,分享了语言与医学跨界融合的案例,强调要突破局限,通过跨学科合作,从新视角切入不断创新。
此次沙龙中老师们围绕新文科和外语教育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结合暑期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近期举办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等培训,认识到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做到会用外语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外语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传统外语到“新外语”的转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外语课程改革,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亟需的人才,让更多的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