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批评研究:80年代以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负责人:薄振杰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间发表于中国国内(含港台地区)的翻译批评学术著作,博士论文,论文集、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以及重要学术事件,对这之前的少量重要文献和学术事件也有论及。主要内容包括:
1、追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翻译批评观念的冲突与演进过程,厘清发展脉络。
2、探析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翻译批评的三个基本路向:文艺、科学、文化,构建较为科学、全面的文本-文化翻译批评模式。
3、努力把握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翻译批评的基本史实和发展全景,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二、本课题研究思路
若要对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翻译批评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对期间出版的庞杂资料进行梳理,对其纷繁的现状进行评述。为了使得梳理和评述工作呈现条理性,本课题将对下述内容进行考察:
1、中国翻译批评观念的冲突与演进
2、中国翻译批评的三个基本路向
3、中国翻译批评模式研究
4、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对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翻译批评的发展脉络、发展全景、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描绘,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1、实证统计。1981年到2010年三十年间,翻译批评成果累累。尽管本课题的实证研究很难做到穷尽性,课题组在搜集资料时尽可能做到不遗漏。
2、文本细读。细读从所搜集的资料中整理出的代表性十几本专著和近百篇论文,一方面,提炼文献总体思想,并透过文字领会其理论基础和批评方法;另一方面,提取文献重要观点。每一文献观点都有主次之分,对它们一一罗列既没必要,也没意义。
3、归纳比较。本课题研究不仅要反映史实层面的状况,更要呈现研究者对史实的意义、作用、与其他史实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较深层面的思考。换言之,本课题研究不单纯是翻译批评成果史,而是对翻译批评的学术研究。
除了上述主要方法外,本课题研究还将用到文献描述、理论评判等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