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过程中的启动效应与认知机制研究(上海市哲社)
负责人:钱家骏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启动刺激的呈现改变了被试对测试刺激的应对方式(Goldstein, 2019);启动效应可分为正启动效应(positive priming effect)和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Tipper, 1985)。研究表明,机器翻译对译者产生的正负启动效应会对译后编辑的认知加工和译文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启动效应表现为机器翻译并没有显著降低认知加工的速度,但译者忽视了对机器翻译错误的修改,对于目前主流的神经机器翻译而言,更是如此(Castilho et al., 2017; 戴光荣、刘思圻, 2023);而负启动效应表现为译者需要抑制机器翻译的产出(Nitzke, 2019),相比人工翻译,会消耗更多的认知努力,但无法准确修改机器翻译错误(Yamada, 2019)。为此,本课题拟从心理语言学、计量语言学理论切入,利用眼动追踪和键盘记录技术,探索神经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过程中的启动效应和背后的认知机制。这对译后编辑教学实践、改进译后编辑工具界面都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本课题主要采取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 GTM),自下而上地考察影响译者在译后编辑过程中启动效应的预测指标。扎根理论的方法最早由 Glaser & Strauss(1967)提出,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该研究方法在访谈数据的分析中最为普遍。但也可以运用于量化数据的分析过程中(Glaser, 2008)。例如,Carl & Schaeffer(2018)则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翻译过程研究数据库,研究者可基于该数据库创造新的编码和类别,构建新的抽象概念和类别,从而构建理论框架。本研究借鉴Carl & Schaeffer(2018)的这一范式,先构建英汉译后编辑和人工翻译过程和产品数据库,探索译后编辑过程中译者对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的注意机制,即哪些是正启动效应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哪些是负启动效应机器翻译错误类型;然后,基于心理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指标,考察基于原文词汇、语义、短语、句法和衔接与连贯特征的译后编辑启动效应预测指标;最后构建在译后编辑过程中基于源语特征和译者个体特征因素的启动效应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