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周频教授先后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和“实验语言学+”云上论坛作学术讲座

近日,外国语学院周频教授先后受邀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及南开大学“实验语言学+”云上论坛作学术报告。

2024年10月31日下午16:30,周频教授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24级全体博士生及部分教师作了一场题为《具身认知科学视域下的汉语躯体化情感词的英语》的讲座,英语学院副院长孙会军教授主持。周教授基于现代具身认知科学和内感受神经科学,比较研究了英汉的情绪概念化结构发现,汉语对情绪的概念化具有较高的身体透明度和较粗的认知颗粒度,在英语中则相反。研究由此反思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跨语际范式的翻译观和归化-异化的跨文化范式的翻译观背后预设的语义观和知识论,提出了跨认知系统的翻译观。师生们普遍认为周教授的讲座紧跟国际前沿、信息量丰富、视角新颖。同时,超星也对讲座进行了现场拍摄和录制。

2024年11月19日晚上7点,周频教授还应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南开语言学刊》和《实验语言学》名誉主编石锋教授的邀请,为“实验语言学➕”做了一场题为《从人体的三个“脑”看语言具身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的讲座。该讲座吸引了来自北大、人大、南开、中山大学、上外等全国各高校数千名师生的参与。在腾讯会议室满员的情况下,同步进行了斗鱼直播,直播间高达2300余个链接人气。

周教授指出,传统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都认为大脑是身体的“主人”或“司令”,身体是听从大脑指挥的“仆人”。现在,越来越多来自现代具身认知科学和内感受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表明,身体才是“主人”,大脑是为了维持身体内稳态服务的“仆人”。负责认知加工的不仅只有位于头部的大脑,胃肠道和心脏内由于分布着大量的神经元,它们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脑和第三脑。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三个“脑”的理论框架内,传统的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相关概念都将被重新定义,而传统的理论也需要被重新建构,这对区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以及未来的语言认知研究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

图 1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讲座预告

图 2  “实验语言学+”云上论坛讲座